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基层 > >正文

太原铁路局:为脱贫攻坚注入“铁”元素

我有话说 字号:TT
2017-07-17 来源:三晋都市报 责任编辑: 当代游报网

    中张俊青(左一)也在开心地笑。如今有了脱贫的希望,工作

      云竹生态农业园大棚里,工作中的鹿永林和郝忠慧。

  蓝天、白云,鲜花、绿植,喷泉、音乐,摇椅、秋千……乍一看,这里好像是一个度假村,空气清新,景色优美。但如果你在早晨7:30-7:50来到这里,你就会看到,180多名穿着蓝色统一制服的男女正陆陆续续地进入这个度假村一样美丽的大院落,院门右侧值班室的人脸识别考勤系统前面,等候“刷脸”的人排着整齐而长长的队伍。站在院门口抬眼向院里望去,穿过一条两侧爬满绿色藤蔓的走道,院落深处,一排排大小不一的塑料大棚干净整洁,错落有致。整个大院环境幽雅,无比静谧。

  是的,这里不是度假村,这里是位于榆社县云竹镇东庄村云竹河北岸的云竹生态农业园,太原铁路局精准扶贫项目,我省“百企千村产业扶贫”重点项目之一。7月6日,农业园员工、东庄村村民鹿永林感慨地说:“自从铁路局在云竹建成生态农业园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去外面打工,挣的钱不多,开销还挺大,而且自己在村里的地也没法种,家里有个事也帮不上忙。现在就在本村工作,挣的钱不算少,在家里吃住也没什么开销,业余时间再捎带着把家里的那点地种了,还能照顾家人。感谢铁路局,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山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太行和吕梁。太行革命老区是我省脱贫攻坚的重点,位于太行山西麓的榆社县是省定贫困县。近年来,太原铁路局把扶贫开发作为驻晋央企的责任,按照省委、省政府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扶贫工作安排,与榆社县河峪乡和云竹镇党委政府同心协力进行筹划,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为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户脱贫、农村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摸准穷根

让扶贫开发更加精准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为了做到精准扶贫,太原铁路局确定了局主要领导总牵头、工会主席抓协调、总经济师盯项目和计统处、多元经营处、财务处等相关处室全面配合的扶贫工作大格局,组建起由局工会副主席曹玉华任队长的帮扶工作队。工作队进驻局对口帮扶村榆社县河峪乡鱼头村、云竹镇段家沟村,对两村建档贫困户逐门逐户进行了调查走访。

  “每名帮扶工作队队员手中都有一套动态调整的扶贫信息表,详细记录着所帮扶村里每户贫困户的各种信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劳动能力、主要致贫原因等,一目了然,这是帮扶工作队深入扶贫点实地踏勘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曹玉华告诉记者,帮扶工作队每年都会多次深入扶贫定点乡镇、农村,听取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和要求,然后走学校、进家庭,全面了解当地自然条件、农林产业、经济状况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并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深度分析致贫原因。

  在对鱼头村和段家沟村的调研报告上,“山区土地贫瘠,资源缺乏”“思想比较保守”“缺少劳动力”“缺乏劳动技能”“子女上学”“大病支出”等致贫原因、影响范围等都有详细记录。“可别小看这些信息,有了这些,我们的帮扶就可以精准到户、到人。”

  今年刚满20岁的程丁是鱼头村人。2015年,当程丁还是一名无忧无虑的职高生时,父亲突患重病去世。失去了经济支柱的程丁只能辍学。为偿还父亲看病时欠下的3万元外债,程丁的母亲四处打零工,一次在帮人摘梨时不慎从树上掉下来,造成小腿粉碎性骨折。程丁外出打工,却因体格瘦弱、性格腼腆而四处碰壁。2016年10月,帮扶工作队根据调研信息,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找到程丁家,建议程丁到太原铁路局在鱼头村兴建的铁路配件加工中心工作,程丁一家人很快便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

  “调研分析更是全局进行扶贫决策的第一参考。”曹玉华说,在调研的基础上,太原铁路局立足长远,制定了以兴建云竹生态农业园、建设鱼头村铁路配件加工中心、开辟榆社县域经济铁路绿色通道等多措并举的扶贫规划。

  量身定做

让农业科技引领致富梦

  根据云竹镇东庄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水源充沛、土质无污染的特点,太原铁路局因地制宜,运用市场化理念、公司化管理和项目化运作模式,打造了榆社县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最高、示范效应最强的农业生态园区——云竹生态农业园(以下简称“农业园”)。园区占地270余亩,建有109个单体6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和1个2600平方米的大型智能育苗棚,配备了先进的保温系统、防虫防害设施、水肥一体化自动化控制系统,拥有供暖、供水及配电系统、净菜加工车间、恒温库房、保温运输车辆等配套设施,年产无公害蔬菜约150万斤。农业园为当地农民创造了180多个就业岗位,还培养出一大批技术型农民,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业基础建设、农副产品销售及蔬菜种植技术的进步,被省领导赞誉为“国有企业精准扶贫的创新之举、正确之路”。

  东庄村原支书游德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270亩闲置土地通过流转,每亩地一年租金800元,为东庄村183户平均创收1500元;园区180多名员工中有73名是东庄村的,人均年收入2.5万元。”他同时告诉记者,因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都返回来参与家乡建设,很好地缓解了当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

  农业园技术部部长盛建华介绍,园区的种苗培育、蔬菜种植专家和技术人员经常到村里和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传授农业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型农民,改变了当地农民只善种粮不善种菜的旧貌。“特别是园区建成育苗大棚后,当地村民足不出县就能以最低的价格购入蔬菜种苗,并享受种植跟踪服务,解决了原先异地购苗服务滞后、种苗成活率低的问题,带动了当地蔬菜种植的热情。”

  农业园大门外是一个新建的车棚。农业园党总支书记王玉峰介绍,园区刚建成时,员工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现在已经是人人骑着电动车来了,“我们就给大家建了这个车棚。今年有员工都买汽车了。”

  靶向治疗

让优质项目落户贫困村

  云竹湖畔的鱼头村边,一处灰墙红瓦掩映在绿树繁花中。这里是太原铁路局投资建设的铁路配件加工中心——长龙天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龙公司”)。

  鱼头村共有农户360户,其中贫困户112户,贫困人口达400余人。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项目。为做到扎实扶贫,太原铁路局发挥大型央企的优势,结合鱼头村壮劳力少、多数妇女没有经济收入的实际,将市场前景很好、轻体力活较多的长龙公司建在这里。目前公司刚建好,除5名铁路正式职工外,其余20多名员工都是从当地贫困村民中选聘的。长龙公司负责人何文进介绍说,这些村民如今已是公司的技术骨干,也是公司的真正主人,“遇上刮风下雨,大半夜他们都会跑过来,看看窗户关好了没有、有没有雨水渗进来。”

  “解决大问题了。”说起长龙公司,河峪乡牛村村民、目前已经是公司化验员的刘海波满是感激。刘海波有两个儿子,一个读高中,一个上初中,每年孩子们的学习费用就得1万多元。“以前就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种玉米,碰上好年景一年也就1000元左右的毛收入。”入职长龙公司后,刘海波每月能拿1700多元,除了开销还能攒点。“孩子要是能考上大学,我也敢说供他们上了。”

  2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一盘土炕,几张旧桌,一台老式长虹电视机,这就是河峪乡西周村村民张俊青一家4口的家。之前因为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常常需要亲戚朋友接济,张俊青的女儿曾在日记中写下“妈妈要有个工作多好啊”。也因此,在长龙公司还是一块荒地时,张俊青就最先报名并顺利入职。有了工作后,张俊青靠工资积蓄购买了30只羊,目前已繁育到近百只,如今她已经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对象。“这两年羊价低,等价格高了一卖,日子就更好了。”张俊青眼中闪着光彩。


  多年的结对帮扶,使太原铁路局与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铁路局积极为榆社县经济发展提供运力支持,经常为各乡村学校捐赠教学设备,还协调段家沟村打深井、建蓄水池和泵房,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和小杂粮基地灌溉问题;支持鱼头村兴建光伏发电产业,增加村民就业和收入渠道。“正在修建的太焦城际铁路正好穿过这些贫困村,在不久的将来,老区人民不仅能够很快脱贫,而且必将走向富裕。”曹玉华说。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当代游报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主管:当代游报专刊 | 主办:当代游报网络传媒中心 | 协办:当代旅游媒体记者联盟|监督电话:010-57438585|本站不良内容举报邮箱ddybwjf@163.com